陳國良:院士裏的名師,名師裏的院士

陳國良,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首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原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並行算法和高性能計算及其應用等。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共12項。

陳國良院士是我國非數值並行算法研究的學科帶頭人,他圍繞著並行算法的教學與研究,逐漸形成了“算法理論-算法設計-算法實現-算法應用”一套完整的並行算法學科體係,提出了“結構-算法-編程”一體化的並行計算研究方法。他率先創建的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是我國並行算法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軟件等的科研與教學基地,在學術界和教育界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



計算機學院的開拓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計算機學科發端於1958年學校在北京創建時成立的應用數學和計算技術係,是全國成立最早的一批計算機專業之一。科大應用數學和計算技術係首任係主任是中科院數學所所長華羅庚學部委員。華羅庚是我國偉大的數學家和計算機學科的奠基人和創始人,早在1952年他就在數學所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開展電子計算機研究工作。科大應用數學與計算技術係計算機專業首任主任是我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和教育家夏培肅院士。夏培肅195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在清華大學工作,1952年到中科院數學所在華羅庚領導下開始從事電子計算機科研工作,1956年參加我國十二年科學規劃後參與籌建計算所並長期在計算所從事科研及教學工作。科大計算專業當時屬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北京期間的教學,主要是中科院各個相關研究所的研究員來任教,比如華羅庚先生、範新弼先生、蔣士騛先生等。


1970年,科大奉命南遷到安徽合肥。陳國良大學畢業後即進入解放軍某研究所從事國防科研工作,當談到與科大的緣分,陳國良說:“中科大從北京遷到合肥。因為我是安徽人,所以我就希望來科大工作。於是我1973年調到188金宝慱体育版 工作,就一直工作到現在。我們計算機學院的發展曆史,應該可以說是‘在北京創業,在合肥發展、壯大、成熟,一直到現在’。”1982年5月計算機科學技術係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9年3月20日,學校下發《關於成立188滚球网 的通知》。通知中寫有:“為加快我校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學建設,適應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促進我校的相關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學校經研究決定,在原計算機科學技術係的基礎上,成立188滚球网 。”計算機學院的成立,標誌著新的征程的開始,我們麵臨新的高峰去攀登、去跨越。



計算先鋒,厚德樹人


1995年,國家科委批準成立“中國合肥高性能計算中心”,後易名為“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性能計算中心,由陳國良教授領導創建,旨在建立我國高性能計算產學研基地,培養一流高性能計算研發人才,攀登世界一流高性能計算學科高峰,支撐先進高性能計算機的中國製造、普及應用。高性能計算中心的成立與發展,為科大計算機學科發展乃至之後計算機學院的建立提供了國家級平台的支撐。


計算機是其他學科發展的支撐,其他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計算機學科。科大的計算機學科在教學、科研中,注重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強調數理基礎和工程實踐的交融,以創新為學科發展的根本。188金宝慱体育版 就像是一個微縮的中科院,有著與院裏各研究所對口、門類齊全的院係和前沿學科設置,幾乎每個係都有計算機科學和工程方麵的研究方向。當時很多學科都苦於得不到並行計算條件,做出了很好的理論成果卻得不到大規模的計算條件來驗證。曙光1000落戶科大高性能中心之後,陳國良教授要求做技術支持和培訓的老師和同學要做到“扶君上馬,送君一程”,不僅從使用並行機,而且從並行算法設計、並行程序設計方法等理論基礎上提高用戶的並行應用水平。這對於提升科大各個學科各個係得教學科研實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以心換心,相互理解


1973年,陳國良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是他第一次走上教學崗位。從這時起,師者責任就印到了陳國良的心裏,“畢竟未來國家的科技發展及產業應用還會交到他們(學生)這一代人的手裏”。陳院士非常喜歡學生、愛學生,師生融合得非常好,“經常沒事兒的得時候,我喜歡跟學生在一起,在實驗室,在辦公室”。陳院士認為科大的學生有兩大特點。一是,科大的學生確實基礎不錯,特別是數學基礎好。基礎好,上課就不用擔心學生聽不懂。教師的壓力反而是怕自己講的不夠深刻、前沿,學生在下麵聽講沒有一種享受的感覺,所以對教師的壓力很大。二是,科大的學生特別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科大的學生一進入實驗室,就能夠立刻靜下心來,安安心心地學習,心無旁騖。自從進入了科大的校門,學生們白天晚上都在實驗室學習,到外麵活動得就很少。陳教授回憶道,“我記得有一次春節,學生都放假了,可是我的任務很緊,就給學生春節沒放假,就在我的實驗室裏。那時候也沒有盒飯,我就買了鐵鍋,煮速凍水餃給大家吃,吃得非常開心。那個春節,我們共同在一起吃餃子。這麼好的學生,不好好教,怎麼對得起這些學生呢!”在師生關係上,陳教授相信,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更應該是同誌關係,“以心換心,相互理解”才會出成果。要想取得雙贏,就必須抱著幹事業的決心和有一個良好的氛圍。



兩個“不斷線”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全國幾乎所有的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專業,甚至有條件的學校成立了計算機學院。bet188app 最大的特點是我們非常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正因如此,科大的學生早期到美國深造的很多。陳院士曾到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訪問,“那裏的教授都誇讚科大的學生好,以後有好學生一定要往我這送。”科大學生在國外備受認可與中科大的教學重視基礎理論密不可分。


陳院士在科大授課期間,就曾提出過兩個“不斷線”:數學不斷線、實驗不斷線。科大本科以前是五年製,所有在校學生前三年都必修公共數學。陳院士堅持科大學生後兩年需要繼續學習數學,提出要補上“計算機數學”。學了高等數學之後,還要學習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做到數學“不斷線”,陳院士還從美國把英文版的教材拿回來親自給同學們教授。實驗教學是工科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課程中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且教師用語言又不易描述的內容實施實驗教學,實現教學由難化易、由繁化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陳院士提出,學生在科大五年的學習過程中,實驗要不斷做,從電子線路邏輯、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接口、到計算機係統結構,都要設置有實驗課,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


“數學不斷線、實驗不斷線”使得科大學生的學習非常緊張。教授們的嚴格要求,期盼的是同學們功夫到家。壓力與緊張的淬煉,也為科大的精英教育攢下了許多良好聲譽。精英教育主要是培養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因此早期很多科大的畢業生去中科院下麵的各個分所工作,比如計算所、自動化所、物理所、化學所。這就是科大的特色,在整個中國都很獨特。



對學院師生的寄語


“我們畢竟是高校,是以教學為主。老師不上課,不是好老師”,在陳院士眼裏,教學永遠是第一位。四十多年來,他一直站在教學第一線,他培養的60多名博士生中,不少人已成為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幹。


對於年輕教師,在科大教好書是第一的,因為是在高校不是在研究所。“講好課的關鍵在於備好課”,這是陳院士教授50年的教學實踐的經驗。陳院士教授聽過華羅庚先生的課,對華先生那種深入淺出的講課方式很服膺,因此甚為推崇華先生的“一缸水舀一瓢水”的教學名言,認為隻有知識麵廣,上課才能應付自如,從容麵對學生的提問。陳院士教授總是在講課前認真備課,無論再緊急的事情也不能打擾自己的備課。多年來,陳院士老師上課的講義已經積累了7大卷,每卷4本,摞起來有幾尺高。而他每年的講課都會更新其中的三分之一,常講常新,始終讓學生感到新鮮。同時,陳院士教授還結合自己的教學科研實際編寫了國家“八五”重點、教育部“麵向21世紀課程教材”等高質量的並行計算係列教材4本,分別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教學不能離開了科研,教學和科研一定要結合。“教學與科研要並重,理論與實際要結合。”陳院士認為,教師從事科研非常重要,科研能夠促進教學、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教學工作,編編講義,寫寫教材,也是自己總結提高的過程,能夠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科研要注意近代科學發展的趨勢,近代科學的前沿技術需要不斷地引進到教學上,教學不能單純地隻講非常經典的內容。我的教學經驗就是,每門課2/3的內容是按照教育部規定的國家教學大綱授課, 剩下的1/3的內容是我自主發揮,用來講前沿技術,所以學生都特別喜歡聽我的課。年年聽我的課,年年新。”


對於想進入科大計算機學院的學生,陳院士說:“基礎一定要好,不然在中科大聽課就會覺得跟不上老師的步伐。一定要從中學起紮實打好基礎,之後來了188金宝慱体育版 ,我們就要培養你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為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做準備。”



(來源:2020年11月bet188app 於校史館采訪陳國良院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