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計算機科技英才班成功開展2024年秋季“科學與社會”係列研討課

發布時間:2025-01-08瀏覽次數:18

       2024年秋季學期,華夏計算機科技英才班圓滿完成了“科學與社會”研討課的教學任務。本課程由計算機學院張昱、丁虎、王超、呂敏、侯嘉慧五位老師聯合執教,共上課四次,向大一新生展示了計算機科學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不同於過往的“科學與社會”研討課,學院將所有英才班同學集合到同一個課堂中,使得這門課不僅讓學生們接觸到的學科廣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也為他們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選擇。



全新教學模式:多學科方向聯動的研討式課堂


“科學與社會”研討課采用了獨特的多導師聯合教學模式。五位授課教師分別來自計算機學院的不同學科方向,包括編譯、算法理論、係統理論、大數據、物聯網等。他們通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和實際應用,展現了計算機科學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多樣性和重要性。


2024930日首次課程開始,課程以研討式教學為核心,結合講座、學生討論和展示等多種形式,全麵提升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知識掌握能力以及小組協作能力。每一堂課都圍繞2-3位老師的主題展開,例如“容錯存儲係統”、“新興領域編程係統”、“智能物聯網”等。通過多視角的分析,學生們對計算機技術與現代社會的連接有了更全麵的認知。


內容深度融合:理論與實踐並行


課程內容以實踐為導向,緊密結合實際案例。例如,在張昱老師“新興領域編程係統”為主題的報告中,她以熱門的自動駕駛的實際應用為例,向同學們介紹了描述、模擬和測試自動駕駛係統複雜場景的領域專用語言以及任務調度和資源分配相關的問題。同學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如何一步步應用到日常所熟悉的應用中。

此外,課堂設計也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課程要求學生在第四次課程完成一次小組彙報,從理論到實踐,探索課堂知識的應用場景。例如,有學生小組在課堂學習後設計了一種基於ECC的師生身份認證應用,他們從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到思考解決、優化問題的方案,再到如何通過計算機語言實現,完成了一次很好的展示。


學生反饋積極:廣闊視野與啟發性研究選擇


研討課結束後,參與課程的大一學生對其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許多學生表示,這門課程不僅讓他們對計算機這門學科有了更深的理解,還激發了他們的研究興趣。



“這門課讓我意識到,計算機科學不僅僅是代碼和算法,它與社會發展的每一個角落都息息相關,”一位學生在最後一次課程的感想中說道,“說實話,很多內容我們是第一次聽到。但是在覺得晦澀難懂的同時,我們也對這些知識產生了很大的好奇。”


教師團隊:資深教師的知識傳遞與創新引領


課程的成功離不開教師團隊的辛勤付出。五位老師不僅在各自的學科方向上研究頗深,還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課程中,他們以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前沿研究案例的分享,點燃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華夏英才班負責人張昱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讓學生在入學初期就能接觸到計算機科學與社會發展的多維聯係,讓他們通過實踐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並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未來展望:持續優化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科研興趣


“科學與社會”研討課秋季課程的成功舉辦,為計算機科技英才班的教學模式探索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課程團隊計劃根據學生反饋進一步優化課程內容,增加更多互動環節,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分享自己的點子,施展自己的才華。華夏英才班“科學與社會”研討課不再隻是一門普通的課程,更是一場啟發學生思考與探索的學術旅程。華夏計算機科技英才班管理團隊希望通過這種創新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在計算機知識與應用交彙點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方向,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科研的興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