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專訪的受訪者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夏計算機英才班的優秀校友彭浩然學長。彭學長是第42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於2023年本科畢業後,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涵蓋程序語言與內存管理係統等。在2024年12月25日的華夏計算機英才班係列講座上,他帶來了以《Lab之外——留學前鮮為提及的環境適應問題》為主題的報告。在報告前,我們有幸對彭學長進行了一對一專訪,以深入了解他的成長經曆、留學體驗以及對學弟學妹們的建議。以下為采訪實錄。
采訪時間:2024年12月25日 下午15:00
采訪地點:高新校區GT-C102
采訪主持:郭東昊
問題一:關於講座的期待
主持人:
學長,您的講座主題《留學前鮮為提及的環境適應問題》非常特別,很多人可能並未深入思考過這個話題,但這確實是準備出國留學的同學們應該了解的內容。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本次講座的核心內容?同時,您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從中收獲什麼?
彭浩然:
這次講座的主要內容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理解。第一個是生活上的適應,比如美國,它實際上是一個生活不那麼便利的地方。從便利性上來說,中國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所以你得抱著“出去是為了經受苦難學習知識”的態度,而不是“出去享受自由生活”。如果抱有對後者的期待,那可能會非常失望。就像那句話所說,“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第二個是文化氛圍的適應。融入當地文化並不容易,需要非常好的英語能力,但這還隻是前提,之後還要不斷學習和嚐試。我認為,如果你把留學當成一個五年的旅程,越深度融入當地文化,體會到的差異性越大,對你將來的發展越有幫助。我希望學弟學妹們聽完講座後能對這兩個方麵有更深的認識:一是對留學生活的現實有清醒的預期,二是既然選擇了留學,就要知道如何更好地融入和適應。
問題二:關於留學選擇的覺悟
主持人:
留學生活看似光鮮亮麗,但實際上需要克服許多挑戰。對於還未踏上留學之路的學弟學妹,您認為他們在做出選擇前,需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或者說,留學最重要的“覺悟”是什麼?
彭浩然:
我認為最重要的感悟是:我要出去忍受一段時間的孤獨來學習知識。出國留學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挑戰,更是心理上的考驗。孤獨、文化衝突和壓力都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麵對這些挑戰。
問題三:對英才班的感悟和建議
主持人:
作為英才班的優秀畢業生,您對這個培養了自己的平台一定有許多感觸。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英才班對您學術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幫助?另外,您對學弟學妹們在英才班的學習和生活有什麼建議嗎?
彭浩然:
英才班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比如科大的計算機係在編譯器領域是比較強的,這在國內外高校都很難得。像張昱老師的課程,不僅紮實而且非常有價值。我覺得編譯器相關的知識是一項“獨門絕技”,有時一個非它不可的需求場景就能變成你的飯碗。編譯界有個笑話:萊斯定律講的是靜態分析的不完備性,它也因此被戲稱為“靜態分析程序員的就業完備性定律”,因為總有更高的精度可以挑戰。
至於建議,我認為英才班的學弟學妹應該珍惜這個平台,充分利用這裏的資源。同時也要清楚,我們學校的計算機係更偏向底層和傳統計算機方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問題四:個人成長與未來規劃
主持人:
目前您在華盛頓大學從事的研究非常前沿,同時您在多領域都有所建樹。我們也很好奇,您的未來規劃是什麼?或者說,您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怎樣的定義?
彭浩然:
我的目標是成為一名教授,因為我非常喜歡整理知識並與他人分享。這是驅動我走學術道路的動力。當然,在做最終決定之前,我希望能夠有機會在企業實習,全麵了解行業的另一麵。至於是否回國,我目前傾向於先在美國找到教職後再回國,因為國內的壓力也不小。我會權衡各種因素,努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結束語
主持人:
非常感謝學長抽出時間與我分享了您的經曆與感悟。您的建議不僅讓人受益匪淺,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最後,預祝您的講座圓滿成功,也祝願您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彭浩然:
謝謝!也祝大家在學習和未來的路上都能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