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暢教授專訪(下):70分的“彎路”與100分的未來——國家級人才給學弟學妹們的“反焦慮代碼”

發布時間:2025-06-16瀏覽次數:10

在上一篇(點擊此處回顧)中,我們跟隨許暢教授的視野,深入探討了智能人機物係統的安全挑戰與前沿方法論,一窺這位頂尖科學家在“卡脖子”技術領域的深耕與遠見。

然而,在硬核的學術思想背後,這位從科大走出的師兄,又懷揣著怎樣的人生哲學?麵對一個技術飛速迭代、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年輕人應如何選擇方向?當“內卷”與“績點焦慮”成為校園的普遍情緒時,我們又該如何安放自己的心態,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這一次,許暢教授褪去“國家級人才”的耀眼光環,以一位親切師長和“不焦慮導師”的身份,分享了他獨特的“反焦慮代碼”。他坦言,自己曾為了寫遊戲,一門課隻考了70分;也曾用13年的時間來完成學業,這些看似“失敗”和“繞路”的經曆,最終都成為了通往未來的密鑰。

在本篇專訪中,我們將聽到一個不一樣的成長故事:從“代碼修仙”的哲學,到科大宿舍午夜斷電的“反內卷密碼”;從智鬥宿管大爺的“黑客”往事,到“別急著進實驗室”的懇切忠告。許暢教授用他最真實的經曆告訴我們:放好心態,去見識更多精彩,那些所謂的“彎路”,或許正是通往未來的正道。



受訪者:許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511校友,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
采訪時間:2025517
采訪人:薄震宇、王勁搏
編輯:郭東昊


【第一部分:“代碼修仙”與心態法則】

「無用的彎路」藏著終極答案

Q
老師您剛才也提到軟件領域的快速變化。麵對變化莫測的未來,年輕人該如何選擇方向,如何麵對巨大的不確定性?


許暢教授
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如果你希望我提供一個萬無一失的方法,我也沒有。但我想送大家一句話——“放好心態,去見識更多的精彩。”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王小蠻的網絡玄幻小說。他寫的是修仙體係,主角從最底層不斷突破,每上一層,又發現還有更高的境界。這就像我們現在的學習和科研,總有更高的目標值得追求。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好奇心去探索有沒有更精彩的東西。


你如果總是想著“我現在學這個有用嗎?我能不能找到工作?”,你會變得焦慮。而實際上,每一段經曆,哪怕現在看起來沒用,未來可能都會有用。


比如我碩士時做的一些東西看起來沒用,但到了博士階段忽然發現第一個課題居然跟當年碩士的想法有關聯。大學時我喜歡打遊戲、寫遊戲、琢磨遊戲引擎,現在做的軟件工程,很多思路就是從當年研究遊戲引擎演化過來的。遊戲引擎裏的“原子概念”,後來成為我研究的一個基礎。


我讀書13年,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相當於不斷掛科再留級,但我現在走到今天,證明了這些“失敗”的經曆是有用的。大家不要慌張,不必太在意成績排名和GPA。有一年我為了寫遊戲,圖論課隻考了70分——那是我大學考得最低的一門課。我當時覺得天都塌了,但現在看來一點影響都沒有。


還有像編譯器這門課非常難,出幾個測試用例就能把你繞暈。但遇到困難時,不要急躁,不要焦慮。慢慢來,心態放好,你才能在未來遇到更多可能性。


選擇方向沒有“標準答案”。我的建議是,不要太急,不要覺得某段經曆沒用。你如果總是想走捷徑,其實就容易焦慮。相反,很多所謂的“彎路”最後都可能帶你走到你該走的正道。關鍵是放好心態,永遠對未知保持好奇心,見識更多精彩。



【第二部分:在科大的“反內卷”時光】

午夜斷電後的未解之謎

Q
師兄,您認為科大的學習環境和培養體係對您後來的學術道路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另外,您的研究方向是在什麼時候確定下來的呢?


許暢教授:
科大的學習經曆確實對我影響很大。先說一個有趣的事情。


我記得我當時住在西區,第5號樓,那個時候剛建好,我們是第一批入住的學生,心情特別好。當年宿舍會在晚上11:30準時斷電,我猜你們現在已經不斷電了?


Q
我們還是11:30斷電。


許暢教授:
哦,還和我們當年一樣。我覺得這個製度挺好的。因為如果不斷電,很多人可能熬夜影響休息。當年沒有智能手機,也沒有網絡,斷電後頂多和室友聊聊天,就可以休息了。


相比之下,我覺得我們那個時候的作業和任務比你們少很多,大家焦慮也少。現在你們可能要提前進實驗室,還要做各種項目、實習、刷題。我們那時候找工作完全不用焦慮——基本沒啥壓力,覺得“工作不是個事”,很多人更願意自己去思考問題,寫寫代碼、玩玩遊戲。


我還記得我大學的時候參加了第一屆“科星杯”大賽,後來改名叫“軟件大賽”。我們是第一個用小組形式參賽的隊伍,七個人一起寫了一個遊戲,還拿了一等獎。我們確實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去創造、去思考。


其實有的人選擇寫代碼實習,也有的人會選擇寫遊戲、甚至自己做軟件項目。當時東區的“高科技廣場”還有一些公司在裏麵,有些同學會接外包練手。我們當時還看不上這些公司,覺得他們寫的係統“挺挫的”,但其實他們的動手能力鍛煉得很好。總之,有很多方式可以鍛煉自己。


後來我走上科研這條路,發現科研界的老師特別強調“不可中斷的研究思考時間”(uninterrupted research thinking time)。這是很寶貴的時間段——必須關掉手機,關閉郵件通知,更不能被QQ、微信這種消息打擾。我現在就把這些軟件設置成電腦任務欄上的“收縮狀態”,不會自動彈出。


我的導師還建議我們在辦公室設三種狀態:門完全打開、半開和完全關閉。門開著的時候,表示歡迎進來;半開則是“我在忙”,你可以進來但請斟酌;門完全關上就表示我不希望被打擾。很多老師平時很忙,簽字、寫推薦信、上課都很緊湊,所以需要給自己留出整段的專注思考時間。


導師鼓勵我們每周給自己留一小時或兩小時,不被任何打擾,隻專注思考自己在做的事情和下一步的方向。這和現在大家講的“複盤時間”有些相似。雖然現在娛樂和信息幹擾比過去多了不少,但我認為我們依然可以爭取留出那段屬於自己的時間,反思與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這大概就是我對科大培養體係的一個體會吧。我們當年有機會獨立思考、自由探索,而我現在也覺得,這種經驗是對我後續走上科研之路非常關鍵的影響。

夜闖實驗室VS智鬥宿管大爺:那些年的「黑客」往事

Q
師兄,您在求學期間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許暢教授
有的,有一些趣事,你們隻需要當笑話聽就可以了(笑)。


我們先講講宿舍樓的事情。我不清楚你們現在的情況,我們以前“鍛煉”是一件事情。比如宿舍裏沒有電話,隻有一部公共電話。第二個電閘由樓下的大爺負責。那時候我們號稱是為了學習,宿舍同學一起湊錢買電腦,但因為功率不夠,用電腦經常跳閘。


經曆什麼的其實沒什麼可借鑒的,就是一些笑話。比如,有同學會把大爺騙出去,或者等他去別的宿舍找人接電話,就偷偷進他屋子換掉保險絲。這樣我們就可以啟動電腦,把功率放大一點。他原來隻有1.5安培容易跳閘。


還有一件事也挺有趣。我不清楚你們現在的條件如何。現在宿舍裏應該都有電腦,但我們當年沒有,機器也很差,就隻能去機房搶著用。二三年級時,我們想晚上在實驗室偷偷玩耍,結果巡邏的大爺非常厲害。當時11點熄燈,實驗室也會關門,我們得回宿舍。但宿舍11:30就關門了,所以我們會把燈和電腦都關了,然後躲在實驗室裏,希望沒人發現。當時有幾個同學就在一個屋子裏被發現了。

這事兒最不巧的是,那道門是從外麵上鎖的,我們讓一個人負責最後一個離開,把掛鎖“掛著不按”——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吧?就是把鎖扣對準但不按下去,這樣可以“裝作”鎖好了。讓另一個同學躲在屋子裏,他以為這樣可以再擰開。


後來大爺巡邏過來發現了,把我們都擂出去了,結果躲實驗室裏熬夜的事就失敗了。以前這種事也不容易實現,現在聽起來可能覺得有點奢望。


我發現科大的大爺真是厲害,他突然就把我們“抓捕”了。他說:“不要欺騙我們,我們經曆過很多。”他強調,“這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的“說法”把我們都嚇壞了。


被抓的經曆挺搞笑,當然這不算什麼好故事,也不算什麼正麵的啟發。總之,那時候大家的條件和現在不同,想玩到電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與大爺鬥智鬥勇的精力都用上。



【第三部分:給學弟學妹的“硬核”建議】

“隻要做到這兩點,你們其他的事情不用擔心”

Q
如果未來有英才班或者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弟學妹想投身於您提到的大軟件領域,您覺得在本科階段可以做哪些事情打基礎?或者有哪些習慣對後續研究有幫助?


許暢教授

我認為,學計算機最重要的是多寫代碼。課程裏有很多算法類的內容,你們可以根據需求和輸入輸出,自行編寫對應的程序。


我想強調的第一點,是要多練習“整個項目”的開發——也就是說,從頭到尾由你自己規劃這個項目。比如你突然想寫一個俄羅斯方塊的遊戲,這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算法問題。從鍵盤控製開始,到整個遊戲的完成,你得考慮各種細節。雖然這個項目看起來無聊也簡單,但能學到很多,會鍛煉你各方麵的能力,將來肯定有用。你需要思考:鍵盤怎麼控製?需要查什麼資料來實現這些功能?這些都是實際開發裏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建議是,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智能化時代,大模型可以用很多工具。你們不要陷進去。它是一個工具,當然可以用。比如讓它幫你寫實驗報告、檢查錯別字、優化排版,這些都沒有問題。


或者你有些想法沒想出來,可以讓它給你一些建議——這都可以。但你始終要把它當工具用,而不是被它牽著走。你要掌控它,而不是讓它掌控你。隻要做到這兩點,你們其他的事情不用擔心,你們都很聰明,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終篇寄語】

Q
最後,能否請您用一句話寄語科大的在校學子


許暢教授:
剛才那句話吧:“放好心態,去見識更多的精彩”。

片尾彩蛋:「別急著進實驗室」

(正式采訪結束後)

許暢教授:
對了,不知道你們輔導員或班主任平時有沒有鼓勵大家多接觸實驗室、早點學習一些實際內容?


Q
是的,有的會鼓勵我們早點進入實驗室。


許暢教授
你們一般是大幾開始進實驗室的?


Q
大三上學期比較普遍,也有不少人大二就進了。


許暢教授:
我和很多輔導員、班主任的看法不太一樣。我以前也當過班主任,負責的班級類似南大的英才計劃,是拔尖人才班。我當時告訴他們:一年級千萬別急著找老師,先把基礎打好。基礎一旦打歪,以後很難補回來。二年級也別著急,如果有餘力再出去,不要為了早點參與科研經曆就放棄基礎課程。


一旦你開始和老師接觸,他們會讓你做一些事情,可能不會太關心你課程學得怎麼樣,隻會說這件事很重要你值得做。但如果你基礎沒打好,一方麵做不懂,另一方麵浪費時間,最後容易失敗。


我碰到很多三、四年級的學生後來跑來找我說:“老師,我能不能跟你做?”我一問,他以前已經在別的老師那裏做過,沒做成。我明白,他太早接觸研究,結果失敗了,信心受挫,老師也失望。這種“感情破裂”的情況其實挺多的。所以我告訴學生:別急,二年級以後再考慮科研,基礎打好之後再行動,效果會更好。


如果你基礎不牢,將來還得回過頭來補,那時候就會很痛苦。我見過一些博士生就是這樣,能力不錯,但不願意花時間打基礎。他們覺得時間上“太虧了”,但現在又做不了事情,隻能糾結。我勸他們回去上課補基礎,否則畢不了業。這個糾結,沒到那天體會不到,但到了就很難受。


有的學生家裏條件不好,急著找工作,那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心態不好,很多事就會變得難以處理。當然,你也不必強求自己總是保持“好心態”,但可以通過早點打好基礎來避免焦慮。這樣將來你會有更多機會,也更能享受探索的過程。


這隻是我的一點個人考慮,供你們參考。


Q
感謝您的精彩分享!師兄辛苦了!


許暢教授:
謝謝你們的采訪,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聯係,你們辛苦了。



Baidu
map